此次考古調查發現的甲骨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本報訊 (記者 陳黎) 周原遺址發現超過70周年。作為周文化的發祥地,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它位於今陝西扶風、岐山一帶。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公佈了周原遺址最為全面系統的一次考古調查成果。各個邑(相當於區)聚成一個城市,發現諸多道路、墓葬、大型建築、手工作坊區,還原出這個城市250多年的興盛。
  周人流行用骨簪做頭飾
  省考古研究院與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周原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從去年7月到12月底,對現存的地表遺存分佈及微地貌情況進行詳細記錄,調查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基本上搞清了遺址不同時期古文化遺存的分佈狀況。
  調查發現了36處手工作坊,累計發現已達56處,其中成規模的有28個。包括鑄銅作坊、制骨作坊、角器作坊、玉石器作坊、蚌器或漆木器作坊、制陶作坊六大類。涉及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
  青銅器在商周達到頂峰,它是祭祀等國家重大儀式的必備品。“按照等級,什麼人用什麼禮器”,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種建榮告訴記者,這次發現7處鑄銅作坊,其中1處屬先周時期,6處屬西周時期,周原遺址也成為西周時期鑄銅作坊發現最多的遺址。
  本次還發現20處制骨作坊,其中位於雲塘村的制骨作坊,是一處西周時期規模交大的骨笄(骨簪)作坊。“周人不論男女,都用骨笄來做頭飾,究竟是男用的多還是女用的多,現在還不好說。”種建榮說,以前發現過非常精緻的骨笄。
  另一個在5處作坊中發現了將蚌片加工作為木器上的裝飾物。這5處作坊彙總發現了大量蚌片(原料)和用於裝飾漆木器的蚌器殘品。就是把蚌片製成螺鈿,嵌在漆木器上做裝飾。
  發現“手工作坊園區”
  這次還發現了一個“手工作坊園區”,位於齊家溝東岸,北至南長約1700米、面積約1.1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集中連片分佈著上述6類6個作坊,形成一個手工業作坊區。
  這些作坊年代多從西周早期一直延續到西周晚期,延續250多年。據悉,作坊工匠基本均為殷遺民。作坊產品均較單一,可謂“術業有專攻”,例如角器作坊有4處,其中2處專門是用鹿角製作角鏃(箭頭)。這說明當時周人的手工藝非常發達,專業化程度很高。
  此外,有不少陶器或石器上單刻有“王”字,種建榮告訴記者或說明這一作坊區與王室有著密切的聯繫。種建榮分析:“要麼是王室控制的,要麼就是特供給王室的。”
  本次調查記錄遺存採集點近3000個,抽樣勘探面積近10萬平方米,獲得了更為豐富的遺址商周時期聚落佈局資料。
  相關新聞
  一處西周晚期城被確認
  本報訊 (記者 陳黎) 本次還發現公共設施遺存,主要包括城牆、池渠壕溝遺存與道路三類。在上世紀80年代於鳳雛南及賀家北發現兩段夯土牆基礎上,通過航片分析與勘查判斷,確認發現一座西周晚期城。它東西長約1510米,南北寬約640米,面積近90萬平方米。城內已發現10處大型夯土建築院落。
  同時發現大面積水池4處,溝渠遺存40餘條,其中24條為本年度新發現,有些可能為聚落或居址區環壕,但多為引水渠,渠有乾渠與支渠之分。乾渠與水池相連,構成了以水池為中心的四大水系,形成聚落的汲排水系統。
  以往曾發現過一條寬約10米的道路。本次調查又發現了13條。其中在雲塘窯廠一條道路寬度超過5米,長300餘米,路面平整,鋪設有細碎石子,東西貫穿兩個不同的功能區。  (原標題:“手工作坊園區”現身周原遺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kdpojz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